印章不再鈐抑封泥而轉為鈐于紙帛,封泥時代結束,鈐朱時代到來。印泥(一般為紅色)出現了。同樣出于追求醒目的實用目的,公印也由秦漢的陰文轉為陽文。秦漢印主要分鑄、鑿兩種,故所用繆篆平正謹嚴。隋代公印是用薄銅片盤曲成印文再焊于印面上,故又稱蟠條印。其印文盤曲,多為圓曲筆道。后世為將寬大的印面填滿,更將文字筆畫任意重疊折繞,發展為九疊文。秦漢時代,官印從不署款。從隋始,官署印有了刻款的習慣。有印款隋公印凡見三例,皆刻鑄造時間,如“觀陽縣印”,背部鑿款“開皇十六年(596年)十月十五日造”!印章大小,應與書法作品的幅式大小相匹配。篆刻印章
印章按所篆刻的內容來分,主要分為名章和閑章,名章之外,統稱為閑章。送禮的印章,印面的內容一般刻姓名居多,但也視需求而定。如對方愛好藏書,可送藏書章;如對方熱愛書畫創作,則除了送落款姓名章外,還可以送引首章。在特殊的節日,或需特別的紀念,如出生、百日、成年、結婚、金婚等,均可以用一枚閑章表達恭賀之意。日本、韓國、東南亞地區的收藏家認為漢文篆刻名貴印章既是賢達的表現,又是貴重禮品,根據對象、目的的不同,送禮有不同的講究。西安篆刻印章生產廠家體制復雜,可以從字意,文字安排,制作方法,治印材料以及構成形式上分成各種類別。
傳世的古代璽印,多數出于古城廢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中戰敗者流亡時所遺棄,也有在中殉職者遺棄在戰場上的,而當時的慣例,凡在戰場上虜獲的印章必須上交,而官吏遷職、死后也須脫解印綬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職連姓名的,以及吉語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實品。其它在戰國時代的陶器和標準量器上,以及有些諸侯國的金幣上,都用印章蓋上名稱和記錄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圖記性質的符號,也被流傳下來。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一般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印文筆畫細如毫發,都出于鑄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
印章的美學價值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印章的藝術美和印章的材質美。印藝之美則可分化成四個部分:印文、印款、印譜以及印飾。鑒賞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藝術表現手法的特征,如書法、章法、刀法,再要體會印文內容中蘊含的情趣、意味,綜合起來細細品鑒、慢慢欣賞。歷代諸如文學家、詩人、書畫家都對印章情有獨鐘,許多印人同時也兼工詩書畫,他們常常取用一些警世恒言,或詩詞佳句作為印章內容,以作為空閑之用。當我們看到這類語句時,往往饒有興趣,自身種下善根。印章初是信物,起印證作用。宋、元以后,因注重了書畫題跋和署款,書家們逐漸認識到印章的藝術作用并注意在書法作品中發揮這一作用,使書、印合璧的藝術得以形成。書、印相映成趣,不但使書法作品增色,活躍氣氛,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調整重心,補救布局上的不足,對作品起到穩定平衡的作用。印章的種類其中之一是姓名章:姓名章是題款署名用章。他們常常取用一些警世恒言,或詩詞佳句作為印章內容,以作為空閑之用。
有數家的銅印章作坊,齊聚了能工巧匠,集皇家工藝之精華,日夜煙火不熄,為北京印章市場提供了充足的貨源,小到學徒領薪的銅戳子,大到清室皇親國戚、文人墨客、收藏家掌上把玩的絕世精品。銅印材較之其它印材,如石、木、牛角、象牙、有機玻璃等,優點是堅久耐用,傳世性強,藝術表現的形式豐富,適宜加工。銅印材顏色莊重,它可以比上述印材表現更細致、鏤空等,配合錯金、錯銀、鎏金、鏨制等表面深加工技術,銅印章可以更高層次地表現皇家的永恒、持久、莊重、高貴的氣派。書法作品上的印章不是隨意鈐蓋的,而是有一定法度的。上海印章材料
隋代繼秦代之后,開啟了中國古代印章制度與風格的又一新的歷史階段。篆刻印章
隨著科技的發展,印章也逐漸進入了數字化時代。現代數字技術使得印章的制作和使用更加便捷和高效。通過計算機軟件的設計和雕刻,可以快速制作出各種形狀和尺寸的印章。同時,數字簽名技術的應用也使得文件和合同的確認更加安全可靠。然而,傳統的實體印章在某些場合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和價值。總的來說,印章作為一種古老而神秘的工具,具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多樣的種類和材質、實用的技巧和注意事項以及重要的法律效力等多方面的優勢。它不僅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表示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演變。在未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印章將會繼續發揮其獨特的優勢和價值。篆刻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