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園的街道上,有一些傳統的潮汕竹編工藝品店。店內擺放著各種精美的竹編作品,如竹籃、竹筐、竹席、竹制擺件等。這些竹編工藝品造型美觀,工藝精細,體現了潮汕竹編藝人的高超技藝。竹編工藝作為潮汕的傳統手工藝之一,在這里得到了傳承和發展,游客們可以購買這些竹編工藝品作為紀念品,也為傳統手工藝的保護貢獻一份力量。小公園的老店鋪里,還保留著一些傳統的潮汕香燭制作坊。制作坊內彌漫著淡淡的香味,師傅們熟練地制作著各種香燭。從選材、配料、制坯,到晾曬、包裝,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把關。這些傳統香燭不僅用于祭祀等傳統活動,也因其獨特的工藝和香味,成為了具有潮汕特色的旅游商品,吸引著游客購買體驗。汕頭小公園,散發著濃郁的懷舊氣息。廣東特種兵汕頭小公園之特色美食
一家“潮汕音樂實驗室”,將潮州音樂與電子音樂融合。實驗室推出可穿戴的音樂裝置,游客戴上后,隨著在騎樓街區的行走,裝置會根據不同的場景播放相應的音樂:經過茶館時是悠揚的潮樂,路過美食街則切換成歡快的節奏。小公園的老民居被改造成“僑鄉民宿博物館”,每間客房都以不同年代的華僑家庭為主題布置。從民國時期的南洋風格到上世紀的簡約風格,游客入住時仿佛住進了華僑先輩的生活場景,還能翻閱復刻的僑批、老照片。街道上出現“潮汕方言挑戰”打卡點,游客通過方言朗讀潮汕童謠、俗語,完成挑戰可獲得“潮汕通”徽章。打卡點還設置了方言翻譯機,幫助游客理解潮汕話的趣味表達。暑假汕頭小公園聯系方式汕頭小公園的街道,條條通向曾經的繁華。
小公園的建造,離不開華僑們的貢獻。1921 年汕頭設市后,特別是 1929 年至 1939 年期間,市政當局提出市政改造計劃,并積極利用僑資加以實施。廣大愛國華僑及有識之士在 “實業救國” 的倡導下,紛紛投資建設家鄉。澄海陳黌利家族在 “四永 — 升平”、海平路、福合埕等地興建新樓房 400 多座;祖籍潮安榮發源家族在汕頭擁有多條街道的新樓房;吳潮川華僑家族也在永和、永興兩條街道興建樓房多座。眾多華僑家族的投資,讓小公園在短時間內得以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約占總投資 2/3 的僑資,建起了 2000 多幢僑房,成街成坊地改變了小公園的面貌。
小公園的周邊,有一些以潮汕民俗文化為主題的研學基地。基地為學生和游客提供了豐富的研學課程,包括潮汕傳統手工藝體驗、民俗文化講座、歷史文化考察等。通過參與這些課程,人們可以親手制作潮繡、剪紙,學習潮汕方言、民俗歌謠,深入了解潮汕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讓潮汕傳統文化在新一代中得到傳承和弘揚。小公園的老房子里,有一些傳統的潮汕樂器制作工坊。工坊內,工匠們精心制作著潮州音樂中常用的樂器,如二弦、椰胡、嗩吶等。他們選用質量的材料,憑借著多年的經驗和精湛的技藝,將每一件樂器都打造得音色優美、品質上乘。在這里,游客可以參觀樂器的制作過程,了解潮汕傳統樂器的制作工藝,感受傳統樂器制作的獨特魅力。走進小公園,感受濃郁的潮汕文化氛圍。.
近年來,汕頭對小公園開埠區進行了保育活化,以 “微更新”“微改造” 和 “繡花” 功夫,讓這片老城區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2016 年 8 月,小公園保育活化試點修繕工程啟動,同年 10 月,小公園中山紀念亭按 早的原始尺寸啟動重建。重建后的中山紀念亭采用從緬甸運來的有著 “千年不腐” 之名的柚木作為內部木結構材料,且采用榫卯結構修建,整個亭子無須使用一顆釘子。2017 年,重建后的中山紀念亭正式對外開放,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打卡,成為了小公園的熱門景點之一。逛小公園,探尋那些被遺忘的時光角落。廣東特種兵汕頭小公園之特色美食
汕頭小公園的騎樓石柱,堅實而又古樸。廣東特種兵汕頭小公園之特色美食
小公園的老騎樓里,有一些歷經歲月沉淀的老理發店。這些理發店依然保留著老式的理發椅、手動推子等工具,老師傅們用嫻熟的技藝為顧客理發、修面。走進店里,仿佛時光倒流,墻上斑駁的鏡子、陳舊的海報,都訴說著過去的故事。對于許多老汕頭人來說,這里不僅是理發的地方,更是承載著他們青春記憶的場所。小公園的街道上,經常能看到挑著扁擔叫賣的小販。他們有的賣著香脆的潮汕朥餅,有的吆喝著新鮮的潮汕魚丸,還有的推著小車售賣冰涼清甜的石花膏。這些流動的商販,帶著濃濃的市井氣息,為小公園增添了一份獨特的生活韻味。游客們被他們的吆喝聲吸引,紛紛購買品嘗,在舌尖上感受 地道的潮汕風味。廣東特種兵汕頭小公園之特色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