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料筒1的數量為四個且沿橫桿結構4的長度方向并列布置。橫桿結構4包括橫桿主體41。導向結構包括滑動連接的滑塊42和豎直布置的導軌21。滑塊42為兩個并分別設置在橫桿主體41的兩端。導軌21為兩組并分別設置在兩個基座2上。升降裝置3連接在基座2與滑塊42之間。升降裝置3為氣缸或直線電機。滑塊42上設有凸起部,導軌21上設有滑槽22。滑塊42上的凸起部與導軌21的滑槽22滑動配合。工作時,將疊好的片狀化妝用品(如鼻貼)通過進料口16放入上料筒1的通道內。片狀化妝用品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移動至上料筒1的下端出料口17處,片狀化妝用品被承托部15托住。從上料筒下方經過的取料機構通過真空吸盤將上料筒...
連接桿的末端轉動連接在下料擋板上,固定盤與轉盤相連的轉軸一端連有第二電機。所述安裝片通過第二緊固螺栓固定在固定軸套上。固定塊側壁上開設有燕尾槽,可拆塊相對的兩側壁上均設有凹槽,可拆塊通過側壁的凹槽插入固定塊的燕尾槽內。所述可拆段與進料器本體的條形通孔相交處設有密封橡膠圈。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在使用過程中,首先將生物質進料到下料箱內,使用攪拌桿和第二攪拌桿將生物質打散,防止生物質卡在進料器本體內,啟動第二電機可使下料擋板移出并下料到進料器本體內,當安裝片損壞時,可卸下可拆段并拆下損壞的安裝片更換,卸下頂蓋,下料箱內的可拆塊和中心軸可移出,方便清理攪拌桿和第二攪拌桿上的生物質殘料,保...
當驅動軸10已旋轉了足夠距離后,抽吸杯44靠在堆疊3的上面的片材50上(參見圖9)。抽吸杯44靠在片材50并且因此所述抽吸杯在該處被密封后,抽吸夾持器12的壓縮空氣供應開始,從而所述復位彈簧使壓頭42縮回本體40中,而同時抽吸杯44上的真空持續產生作用。這樣,片材50從堆疊3被提起(參見圖10)。與此同時,壓緊裝置60被致動,固定在其下面位處堆疊3上的片材。也可能的是以一種本身已知的方式通過吹入空氣來協助將上面的片材從所述堆疊分離出來。當驅動軸10繼續旋轉時,抽吸夾持器12繼續順時針移動(參見圖11),完成大致是平移的移動,所述移動與堆疊3的片材的平面平行,以及因導軌22而向箭頭p的方...
本實用新型涉及加料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帶吹掃功能的螺旋加料。背景技術:螺旋加料器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廉、進卸料靈活等優點,而且可以在傳輸的同時將物料攪拌、混合、加熱或冷卻。因此,這種設備在造紙、化工、食品和礦山等行業得到了廣泛應用。螺旋加料器通常可傾斜或水平使用,其傾斜使用狀態的結構通常包括帶有蓋板的料斗以及轉動連接在料斗內的絞龍件,料斗的上端設置有驅動絞龍件轉動的減速電機,料斗的上端和下端分別開設有垂直向下的出料口以及開設有垂直向上的進料口;為了便于清理料斗,通常向料斗內通入高壓空氣,將灰塵或者少量貼附在料斗內壁以及絞龍件的物料進行吹除,從而達到清潔的目的。但是實現應用過程中,還...
隨著傳統能源的日益減少,清潔可再生能源行業飛速成長,因此以農林廢棄物為主的生物質發電項目蓬勃發展。國內的生物質發電技術起步較晚,主要設備大多以國外進口或模仿國外技術研發制造為主[1]。國外的生物質收儲運系統較為發達,物料規范性高,容易處理。而國內的收儲運體系相對落后,不同地區及不同季節的物料差別很大,有些國外設備引進后不適用[2-4],特別是生物質給料系統,現有設備容易出現卡塞、回火、給料不均等問題[5-7]。為此,設計了一種新型生物質給料系統并搭建試驗平臺,對關鍵環節進行試驗。1設備組成新型生物質給料系統總體結構如圖1所示,該系統由料斗、溜槽、撥料器、上部插板、前部插板、大車、小...
鉸鏈定軸2上鉸接有能夠繞鉸鏈定軸2轉動的鉸鏈活動片1,鉸鏈活動片1的兩個活動邊各與一塊活動板7連接;活動板7的上端固定連接有固定螺栓4,箱體外殼11在上底面開設有與固定螺栓4運動軌跡適配的運動軌道13,固定螺栓4從運動軌道13處穿過箱體外殼11的上底面,固定螺栓4上配合連接有蝶形螺母3,蝶形螺母3處于箱體外殼11上底面的上部。在使用時,通過移動固定螺栓4來調節活動板7的位置,來控制出料區域的大小(如圖3中,活動板7下端與固定擋板14之間的區域,以及活動板7下端與箱體外殼11左右側面之間的區域均為出料區域),然后通過蝶形螺母3來將活動板7與箱體外殼11之間相對位置固定,以此來調控出料量。...
隨著傳統能源的日益減少,清潔可再生能源行業飛速成長,因此以農林廢棄物為主的生物質發電項目蓬勃發展。國內的生物質發電技術起步較晚,主要設備大多以國外進口或模仿國外技術研發制造為主[1]。國外的生物質收儲運系統較為發達,物料規范性高,容易處理。而國內的收儲運體系相對落后,不同地區及不同季節的物料差別很大,有些國外設備引進后不適用[2-4],特別是生物質給料系統,現有設備容易出現卡塞、回火、給料不均等問題[5-7]。為此,設計了一種新型生物質給料系統并搭建試驗平臺,對關鍵環節進行試驗。1設備組成新型生物質給料系統總體結構如圖1所示,該系統由料斗、溜槽、撥料器、上部插板、前部插板、大車、小...
撥料器,能將物料從倉底的壓實糾結狀態穩定可控地轉變為輸送機上的松散狀態的儀器,撥料器設計能將物料從倉底的壓實糾結狀態穩定可控地轉變為輸送機上的松散狀態且在過程中杜絕機械的纏繞、卡塞等問題。生物質給料經常會遇到搭橋、結拱現象,尤其死對軟質秸稈類物料,由于質地輕軟、流動性不強,物料纏連現象嚴重,且切割過程難以保證理想的長度,在給料各環節搭橋、結拱現象非常普遍。另外,常規的螺旋類給料裝置在應對秸稈類物料是經常有蓬料、轉動受阻等情況發生,導致生物質利用工藝設備的出力不穩定,影響安全穩定運行。由于我國國情的特殊,收儲、運輸、預處理模式與國外差異較大,國內的生物質燃料具有很強的特殊性,進口設備...
可拆塊9側壁上設有若干個攪拌桿11,可拆塊9的頂端和底端分別抵接在頂蓋14和下料箱8的底壁上,下料箱8的底壁中部為漏斗狀且開設有下料口,下料口側壁上活動穿設有下料擋板7,下料擋板7的一側連有往復機構,所述下料口下端為第二連接法蘭6,進料器本體1的頂壁開口處設有連接法蘭5,連接法蘭5和第二連接法蘭6通過螺栓和螺母固定,所述進料器本體1內中部設有進料軸3,進料軸3的一端連有第三電機,進料軸3外側固定有固定軸套4,固定軸套4側壁上固定有若干個安裝片22,安裝片22為弧形且貼合固定軸套4,安裝片22的弧形凸起面上固定有進料葉片2,所述進料器本體1的側壁底部開設有出料口24,所述進料器本體1的側...
連接桿的末端轉動連接在下料擋板上,固定盤與轉盤相連的轉軸一端連有第二電機。所述安裝片通過第二緊固螺栓固定在固定軸套上。固定塊側壁上開設有燕尾槽,可拆塊相對的兩側壁上均設有凹槽,可拆塊通過側壁的凹槽插入固定塊的燕尾槽內。所述可拆段與進料器本體的條形通孔相交處設有密封橡膠圈。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在使用過程中,首先將生物質進料到下料箱內,使用攪拌桿和第二攪拌桿將生物質打散,防止生物質卡在進料器本體內,啟動第二電機可使下料擋板移出并下料到進料器本體內,當安裝片損壞時,可卸下可拆段并拆下損壞的安裝片更換,卸下頂蓋,下料箱內的可拆塊和中心軸可移出,方便清理攪拌桿和第二攪拌桿上的生物質殘料,保...
具備以下有益效果:1、該垃圾站投料器,通過設置在u形板上的兩個液壓缸,能夠同時帶動兩個夾板相對靠近移動,從而能夠將垃圾桶夾緊住,通過設置在殼體內的電機,電機能夠帶動絲桿旋轉,絲桿能夠使得u形板向上移動,從而能夠將夾緊的垃圾桶抬起,通過設置在殼體內部的兩個第二液壓缸,兩個第二液壓缸通過推塊推動垃圾桶的上側,從而能夠使得垃圾桶圍繞轉軸旋轉,進而能夠將垃圾桶內的垃圾倒出,能夠避免揚塵及異味對工人的健康會造成一定危害,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2、該垃圾站投料器,通過設置在夾板內部的圓盤和尼龍層,能夠使得夾板旋轉的同時,也能夠保證垃圾桶在未受到第二液壓缸推力的情況下,不會發生自轉的現象,通過設置在推...
將氣攜組件2通過連接環5插入粉料儲存容器1。進氣管11連接氣源,通過脈沖電磁閥12控制進氣管11吹入粉料儲存容器1內的氣流形成脈沖氣流。脈沖氣流吹動粉料,使得粉料處于懸浮狀態,且氣流通過出料管8排出的過程中攜帶懸浮狀態的粉料一起排出。脈沖氣流會不斷地攪亂粉料儲存容器1內的氣流狀態,使得粉料儲存容器1內的粉料攜帶出去。當粉料儲存容器1內的粉料總量減少時,將粉料儲存容器1往出料管8的方向推,使得進氣管11盡可能貼近粉料以達到吹動粉料使其懸浮的效果。實施例二:如圖4所示,一種氣攜式粉料進料器,和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脈沖電磁閥12連接于出料口10處。出料口10處安裝的脈沖電磁閥12可以控制氣流...
上料筒1的數量為四個且沿橫桿結構4的長度方向并列布置。橫桿結構4包括橫桿主體41。導向結構包括滑動連接的滑塊42和豎直布置的導軌21。滑塊42為兩個并分別設置在橫桿主體41的兩端。導軌21為兩組并分別設置在兩個基座2上。升降裝置3連接在基座2與滑塊42之間。升降裝置3為氣缸或直線電機。滑塊42上設有凸起部,導軌21上設有滑槽22。滑塊42上的凸起部與導軌21的滑槽22滑動配合。工作時,將疊好的片狀化妝用品(如鼻貼)通過進料口16放入上料筒1的通道內。片狀化妝用品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移動至上料筒1的下端出料口17處,片狀化妝用品被承托部15托住。從上料筒下方經過的取料機構通過真空吸盤將上料筒...
夾板與轉軸連接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殼體、2u形板、3電機、4絲桿、5液壓缸、6轉軸、7夾板、8第二液壓缸、9推塊、10滾輪、11圓盤、12滑桿、13萬向輪、14把手。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前”、“后”、“左”、“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