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模式,艾維農場采用的1個魚菜共生大棚+2個氣霧栽培大棚的模式。養魚的水池與種植蔬菜的礫培槽通過水泵聯系,陶礫定植作物,陶礫內有很多微孔可以起到附著微生物的作用,虹吸作為排水系統,無動力排水,通過系統控制可以實現潮漲潮落,礫培、植物、蚯蚓和微生物可實現過濾和生物硝化處理,根系營養充足、發育好。同時,在陶礫種植槽中加入蚯蚓。蚯蚓吃掉魚糞便,將其分解成更容易為植物吸收的養分,避免了種植槽養分吸收不完全、水體發臭的情況出現。DIY愛好者可借此機會探索創意,將個人興趣與環保理念結合起來,實現價值創造。安徽低碳魚菜共生系統設計
共生方式分類:1、直接漂浮法:用泡沫板等浮體,直接把蔬菜苗固定在漂浮的定植板上進行水培;這種方式雖然簡單,但利用率不高,而且一些雜食性的魚會有吃食根系的問題存在,需對根系進行圍篩網保護,較為繁瑣,而且可栽培的面積小,效率不高,魚的密度也不宜過大。2、養殖水體與種植系統分離,兩者之間通過礫石硝化濾床設計連接,養殖排放的廢水先經由硝化濾床或(槽)的過濾,硝化床上通常可以栽培一些生物量較大的瓜果植物,以加快有機濾物的分解硝化。經由硝化床過濾而相對清潔的水再循環入水培蔬菜或霧培蔬菜生產系統作為營養液,用水循環或噴霧的方式供給蔬菜根系吸收,經由蔬菜吸收后又再次返回養殖池,以形成閉路循環。這種模式可用于大規模生產,效率高,系統穩定。庭院魚菜共生系統造價定期舉辦展覽向公眾展示成果,加深他們對此項目認知程度。
耕作體系模式介紹:1、閉鎖循環模式:養殖池排放的水經由硝化床微生物處理后,以循環的方式進入蔬菜栽培系統,經由蔬菜根系的生物吸收過濾后,又把處理后的廢水返回至養殖池,水在養殖池、硝化床、種植槽三者之間形成一個閉路循環。2、開環模式:養殖池與種植槽(或床)之間不形成閉路循環,由養殖池排放的廢水作為一次性灌溉用水直接供應蔬菜種植系統而不形成返還回流,每次只對養殖池補充新水。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可以采用該模式。
在當今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嚴峻的背景下,以及日本排放核污水事件,低碳、環保、安全、已經成為了各行各業共同追求的目標。農政齊民的這項技術,正是對低碳環保理念的完美詮釋。通過魚菜共生系統的循環利用,不僅減少了水資源的消耗和浪費,還杜絕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減少了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同時,這種生產方式還能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讓人們吃得更加健康、放心。除了智能和低碳外,通過制定嚴格的生產流程和操作規范,確保每個魚菜共生系統都能達到相同的生產標準和品質要求。這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還為農產品的品牌化和市場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針對特定市場需求,可選育高附加值品種,提高產品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
再看種植部分,采用無土栽培,25天左右即能采收,對比傳統土栽至少3個月的周期,優勢便在于茬數多,效益自然高?!岸?,水培蔬菜種植環境比較干凈,不用清洗就可直接食用?!爆F場工作人員現身說法,邊說邊摘下一片奶油生菜葉,直接放進嘴里咀嚼。這種“綠色自信”,緣于“綠色模式”:因為整個系統利用的是微生物來處理水體,從生產原理上杜絕了農藥、化肥、kang生素及有害物質的介入,無需換水,獨一的消耗就是自然蒸發和作物吸收。而且避免了與糧爭地,解決了“魚在哪里養”“怎么來種菜”的現實問題。魚菜共生是一種生態農業模式,結合水產養殖與植物栽培,形成閉環系統。安徽魚菜共生養殖
魚菜共生適合城市小空間,可以在陽臺或屋頂進行小規模種植。安徽低碳魚菜共生系統設計
和稻田養魚一樣,魚菜共生也是一項從古代走向現代,從傳統到創新的技術。近十多年來,魚菜共生與水上田園技術作為農業農村部現代水產養殖技術八大主推模式之一,在全國推廣應用。重慶潼南、璧山、墊江,四川崇州、簡陽等地積極示范,都取得了較好效果。在全球注重生態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這里,縱觀水環境修復技術,生物修復技術是世界公認的較經濟、較有效的修復技術。而這項技術順應了潮流,既做好了生態保護、建設了美麗家園,還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助推了鄉村振興。安徽低碳魚菜共生系統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