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現在,能源轉型成為了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動力。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面對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已將能源轉型提到國家戰略的高度。轉型不僅是解決能源供需矛盾的需求,更是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綠色發展的必然選擇。尤其在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中,如何實現能源結構的優化和高效利...
城市地下管網的安全運行維護面臨著老齡化與人為破壞帶來的雙重壓力。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地下管網的老化問題日益嚴峻。2023年數據顯示,全國城市燃氣管網的平均服役年限已經達到18年,而供水管網的漏損率依然高于10%。這些老舊設施不僅容易出現故障,給城市的正常運營帶來不小的風險,還可能因為維護不...
微電網技術自誕生以來,經過了三代重要的發展階段。從柴油機備用供電系統到如今的多能互補自治系統,微電網在離網地區的能源供給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早期的海島微電網系統主要依賴柴油發電,導致供電成本居高不下,每千瓦時成本可達3到5元。而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光儲柴微電網系統的出現,將成本成功降低至1....
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標志著能源體系從“量”的增長轉向“質”的優化。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全球各國紛紛加快了能源轉型的步伐,我國也不例外。根據2023年的統計數據,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已提升至18.3%。然而,盡管可再生能源的份額在不斷增加,工業、建筑等領域依舊深陷高碳路徑依賴,亟需通過技術創新和政策...
綜合能源系統通過整合電、熱、氣等多種能源形式,打破了傳統能源供應的單一模式,實現了能源的梯級利用與協同優化。傳統的能源供應通常是單一形式的供給,例如電力由電廠提供,熱能由鍋爐供給,天然氣由天然氣公司提供。而綜合能源系統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傳統格局,采用多種能源形式進行綜合調度,從而更大地提...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地下管網的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燃氣泄漏與水管爆裂等事故頻發,給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城市的正常運作帶來了嚴重威脅。在應對這些問題時,傳統的監測和維護手段已無法滿足需求。因此,借助新興的技術手段,提升城市管網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成為當務之急。 近年來,某特大城市...
我國風電裝機規模突破430GW,隨著風電產業的迅猛發展,設備健康管理已成為保障投資收益和運營效率的關鍵因素之一。風電場的設備維護和管理不僅關系到設備的長期穩定運行,也直接影響到投資回報。在這一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風電場開始引入先進的技術手段,提升設備的健康管理水平,確保風電設備能夠更好地發揮其效能...
工業領域作為全社會用電量的主要來源,約占68%的能耗。這一現狀迫切要求工業配電系統向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降低能耗。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化轉型成為工業領域的一項主要任務,推動著配電系統的深度變革。在此背景下,某汽車工廠通過部署智能監控平臺,實時采集了2000余個...
風光電的間歇性特征催生了對跨季節儲能技術的迫切需求。在當前能源結構轉型的背景下,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雖有巨大的潛力,但由于其波動性和間歇性特點,難以滿足全時段、全負荷的能源供應需求。這種能源供需的時空錯配問題,迫切要求我們發展新的儲能技術來平衡供需、保證能源的穩定供應。為此,跨季...
隨著分布式能源技術成熟,虛擬電廠正從工商業領域向居民生活場景延伸。江蘇啟動的百萬千瓦級居民虛擬電廠項目,通過物聯網技術將空調、熱水器等智能家電聚合為云端能量池,在用電高峰時段引導居民參與負荷調節并獲得收益。數據顯示,該模式使參與家庭年均電費支出減少8%-12%,同時為電網提供超過20萬千...
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性與長周期調節需求推動氫能成為儲能體系的重要補充。2023年數據顯示,我國電化學儲能新增裝機規模達15.4GWh,但其4-6小時的放電時長難以滿足跨季節調節需求。光儲氫一體化系統通過電解水制氫儲存過剩光伏電力,在冬季或連續陰雨天氣釋放氫能發電,為能源系統提供長達...
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需要電力系統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轉型,而源(電源)、網(電網)、荷(負荷)、儲(儲能)的協同成為關鍵支撐。2023年數據顯示,全國風電、光伏新增裝機容量分別達10.4GW和33.66GW,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提升至歷史新高,但其間歇性對電網穩定性形成挑戰。在此背景下,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