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立佳創:海工造船業挑戰與機遇并存
4 月 17 日,美國貿易代替辦公室(USTR)正式公布對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業的 301 調查結果,這份方案在制裁強度上較草案有所減弱,但對中國航運業的打擊更具針對性。該方案擬對中資船東和船舶運營商、擁有中國建造船舶的非中資運營商,以及所有非美建造的汽車運輸船和未來 LNG 船的建造來源實施管制,并預計在 180 天后啟動收費程序。
此次公布的方案呈現出兩大關鍵調整。其一,刪除了原草案中按照中國建造船舶占運營商訂單或船隊比例,對運營商進行額外收費的條款,改為只針對中國建造的船舶收費,這一改變使得收費對象更為明確。其二,收費模式發生變更,原方案規定對中國建造的船舶每次靠港征收比較高 150 萬美元的固定費用,現調整為按凈噸或集裝箱數量收費,且每艘船每年較多征收 5 次。這種調整看似降低了單次收費上限,實則對中資運營商造成更重的實際負擔 —— 因為按凈噸或集裝箱數量收費,會根據船舶實際運營規模計費,對于運營規模大的船舶,費用可能遠超原先的單次固定收費 。不過,目前該方案尚未較終落地,下一次公開聽證會將于 2025 年 5 月 19 日舉行,后續仍存在調整變數。
從行業現實情況分析,中國造船業憑借高效率和強大的產能彈性,在全球占據領導地位,這一優勢在短中期內難以被動搖。因此,此次方案落地對中國航運業可能造成較大沖擊,例如增加中資船東和相關運營商的運營成本,削弱其在國際航運市場的競爭力;但對造船業的影響尚有待進一步觀察。在 2025 年Q1季度,受 301 調查影響,船東普遍持觀望態度,大量投機性訂單被勸退。在船價高位震蕩的背景下,新造船訂單按載重噸(DWT)計算,同比下降約 60% 。
隨著調查結果初步公布,市場不確定性有所降低,船東得以根據新規則有針對性地制定應對措施。這將有助于修復造船市場的情緒面,緩解此前因擔憂而產生的悲觀預期,同時也有望推動訂單面逐步回暖。未來,中國造船業和航運業需密切關注政策動向,通過優化運營策略、加強技術創新等方式,積極應對外部挑戰,在復雜的國際競爭環境中尋求新的發展機遇。
(恒立佳創是恒立集團在上海成立的一站式客戶解決方案中心,旨在為客戶提供恒立全球12個生產制造基地生產的液壓元件、氣動元件、導軌絲桿、密封件、電驅電控、精密鑄件、無縫鋼管、傳動控制與系統集成等全系列產品的技術支持與銷售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