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運動后,關節腫痛別大意
夏日運動后出現關節腫痛,并非簡單的“運動疲勞”,可能是急性損傷、炎癥反應或潛在健康問題的信號,若忽視可能導致慢性損傷、關節功能障礙甚至病情加重,需高度警惕并科學應對。以下從原因、處理及預防三方面詳細說明:
一、為何夏日運動后關節腫痛需警惕?常見原因解析
夏日高溫環境下,人體代謝、血液循環及肌肉關節狀態與其他季節不同,關節腫痛的誘因更復雜,需針對性識別:
1.急性損傷
夏日運動時若熱身不足、動作幅度過大(如突然跳躍、扭轉),或場地濕滑(雨后/出汗多),易導致關節周圍韌帶拉傷(如膝關節韌帶、踝關節韌帶)、半月板撕裂、軟骨挫傷,甚至輕微骨折,表現為“突發腫痛+活動受限”(如膝蓋無法伸直、腳踝不敢踩地)。
2.慢性勞損急性發作
長期久坐、缺乏運動者,若突然在夏日增加運動量(如突擊跑步、爬山),關節周圍肌肉、肌腱長期處于“廢用狀態”,無法有效保護關節,積累的微小損傷(如肌腱炎、滑膜增生)會急性爆發,表現為“隱痛逐漸加重+活動后加劇”。
3.關節負荷超限
體重較大者或突然增加運動強度(如從散步改為快跑),關節軟骨、半月板承受的沖擊力超過其耐受閾值,易造成軟骨微損傷或滑膜摩擦水腫,表現為“運動中/運動后關節酸脹,休息后稍緩解但反復出現”。
二、出現關節腫痛,如何科學處理?
分“急性期”和“就醫指征”關節腫痛的處理需分情況,盲目“硬扛”或錯誤處理(如熱敷、按摩)可能加重損傷:
1.急性期緊急處理(48小時內):遵循“RICE原則”
· Rest(休息):立即停止運動,避免關節負重(如膝蓋腫痛別走路、爬樓梯),防止損傷加重。
· Ice(冰敷):用毛巾包裹冰袋敷于腫痛處,每次15-20分鐘,每天3-4次,收縮血管、減輕腫脹和疼痛(注意:不可直接敷皮膚,避免冰傷)。
· Compression(加壓):用彈性繃帶適度包扎關節(如膝蓋、腳踝),壓力以不影響血液循環為宜,減少關節內出血和腫脹。
· Elevation(抬高):將患肢抬高至高于心臟水平(如坐著時腳放凳子上),促進血液回流,緩解腫脹。
2.必須就醫的5種情況(別拖延!)若出現以下癥狀,可能提示嚴重損傷或疾病,需24小時內就醫檢查(如X線、MRI、血尿酸檢測等):
· 腫痛劇烈,關節無法活動(如膝蓋不能彎曲、腳踝無法轉動);
· 關節明顯變形、皮膚淤青嚴重或有傷口;
· 關節皮膚溫度升高、發紅,伴隨發熱(可能是化膿性關節炎);
· 休息后無緩解,腫痛持續超過3天;
· 既往有痛風、類風濕病史,或近期吃高嘌呤食物(如海鮮、啤酒),可能是痛風急性發作。
3.避免的3個錯誤做法
· 急性期熱敷/泡熱水澡:48小時內熱敷會擴張血管,加重出血和腫脹;
· 強行“忍痛活動”:試圖通過“活動開”緩解疼痛,可能撕裂原本輕微損傷的韌帶或軟骨;
· 盲目按摩
總結夏日運動后關節腫痛,不是“小事”,可能是急性損傷、炎癥或電解質紊亂的信號。記住:急性期遵循RICE原則緊急處理,出現劇烈腫痛、活動受限等情況立即就醫。保護關節,才能讓運動更長久、更安全。
廣州中興運動損傷專科醫院(簡稱中興醫院)是廣東省二級專科醫院,中興醫院在繼承牛氏中醫正骨療法的基礎上,貫徹“整合醫療”理念,構建了傳統中醫正骨、現代骨科診療、運動功能評估與康復有機融合的三大技術體系,能為就診患者提供集預防、評估、診療、康復為一體的綜合服務。醫院年均接診量十多萬人次,服務范圍輻射粵港澳乃至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