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 推 AI 應用叫板 ChatGPT,650 億美元
在全球科技巨頭競相逐鹿的人工智能賽道上,Meta 于 4 月 30 日重磅出擊,正式推出AI 應用 Meta AI,這場精心籌備的布局,無疑是向 OpenAI 的 ChatGPT 發起的正面挑戰。與此同時,Meta 計劃投入 650 億美元擴展 AI 基礎設施的消息,彰顯出其在 AI 領域開疆拓土、重塑行業格局的野心與決心。
Meta AI 的重點驅動力源自 Llama 模型,作為 Meta 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技術成果,Llama 模型憑借強大的語言理解和生成能力,自問世起便在行業內收獲諸多贊譽。而 Meta AI 基于 Llama 2 進行深度優化,通過海量數據的 “投喂” 與復雜算法的迭代訓練,在技術層面實現了重大突破。在自然語言處理方面,它采用了先進的 Transformer 架構,大幅提升了多輪對話的邏輯連貫性,能夠精細捕捉用戶話語中的細微語義變化,確保對話流暢自然。以復雜指令解析能力為例,當用戶提出 “幫我規劃一個適合親子游的云南 7 日行程,預算控制在 1.5 萬元以內,且每天都要有特色美食推薦,同時考慮到孩子喜歡動物,比較好能安排與動物親密接觸的環節”,Meta AI 不僅能夠迅速拆解需求,還能結合實時更新的旅游數據庫,包括各地酒店價格波動、景區門票優惠政策、熱門餐廳口碑評價等信息,生成一份涵蓋交通方式選擇(如昆明到大理的高鐵時刻表、租車費用對比)、住宿推薦(親子主題酒店詳細介紹及用戶真實評價)、景點安排(昆明動物園互動項目、西雙版納野象谷游覽攻略)及美食清單(傣味特色餐館)的詳細方案。
全新推出的 Meta AI 不僅繼承了 Llama 模型的技術優勢,還創新性地加入了 Discover 交互推薦功能。這一功能宛如一座匯聚全球用戶智慧的 “靈感寶庫”,用戶進入該功能板塊后,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動態更新的內容流,涵蓋了來自世界各地用戶與 Meta AI 的精彩互動案例。這些案例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例如一位攝影愛好者分享了自己通過 Meta AI 獲取的獨特攝影構圖建議,結合建議拍攝出的照片效果令人驚艷;一位創業者展示了利用 Meta AI 生成的商業計劃書框架,成功獲得了投資人的青睞。用戶既可以從這些案例中汲取靈感,還能學習到如何運用 Meta AI 解決實際問題的巧妙思路和提問技巧。此外,Meta AI 具備強大的跨平臺數據聯動能力,以用戶在 Facebook 上瀏覽過的音樂節活動信息為例,當用戶在 Instagram 使用 Meta AI 時,它會自動關聯推薦該音樂節的相關內容,包括參演藝人的精彩視頻剪輯、現場氛圍照片,甚至為用戶生成專屬的音樂節穿搭建議和周邊美食推薦,這種無縫銜接的使用體驗,極大地提升了用戶在 Meta 生態系統中的參與感和滿意度。
目前,Meta AI 已迅速整合至 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 等 Meta 旗下的主流平臺,這一舉措意味著全球數十億用戶能夠隨時隨地便捷地使用這款 AI 應用。在 Facebook 平臺上,Meta AI 化身全能助手,無論是發布日常動態時需要一句富有創意的文案,還是撰寫專業的工作帖子,它都能根據用戶設定的風格、語氣和主題,快速生成多種質量內容供用戶選擇。例如,一位旅游博主想要分享自己在歐洲的旅行見聞,只需告知 Meta AI“用輕松幽默的風格,撰寫一篇關于巴黎旅行的帖子,重點突出美食和文化體驗”,瞬間就能獲得一篇生動有趣的文案。在 Instagram,Meta AI 成為內容創作者的得力伙伴,它能夠輔助用戶創作吸睛的圖片描述和短視頻腳本,根據圖片的主題和色彩搭配,生成生動的文字,還能為短視頻規劃情節、設計臺詞,助力用戶打造爆款內容。在 WhatsApp 里,Meta AI 則化身為實時智能翻譯官,支持全球數十種語言的即時翻譯,無論是與國外客戶洽談商務合作,還是和異國朋友聊天交流,都能打破語言障礙,實現順暢溝通。回溯 Meta 在 AI 領域的布局歷程,早在 2023 年 9 月,Meta 就推出了 AI 聊天機器人,在現有應用中為用戶提供基于提示的回答和圖像創建服務,初步嘗試將 AI 融入用戶日常使用場景。今年 4 月,更是將 Meta AI 推向應用前臺,取代多個應用的搜索功能,此次應用的發布,無疑是其 AI 戰略發展道路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標志著 Meta 在 AI 領域的探索邁入了全新階段。
據 Meta 財務主管 Susan Li 透露,截至今年 1 月,Meta AI 已擁有約 7 億月活躍用戶,且用戶數量正以驚人的速度持續增長。然而,市場對 Meta AI 的反應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態勢。部分用戶對其個性化功能贊不絕口,Meta AI 能夠深度挖掘用戶在 Meta 產品上分享的信息,包括個人資料、興趣愛好、歷史互動內容等,為用戶提供高度貼合需求的服務。以飲食場景為例,當用戶告知 AI 自己對乳糖不耐受后,后續在搜索餐廳、制定食譜時,AI 會優先推薦無乳糖的美食選項,甚至根據用戶所在地,推送附近提供相關菜品的餐廳,并附上用戶評價和優惠信息。在實際使用中,一位健身愛好者通過輸入自身身體數據(身高、體重、體脂率)、健身目標(增肌、減脂、塑形)以及時間安排,Meta AI 為其定制了一份包含每日訓練計劃(詳細到每個動作的組數、次數和強度)、飲食搭配(精確到每餐的熱量攝入和營養成分)的專屬方案,該用戶按照計劃執行一段時間后,取得了明顯的健身效果,對 Meta AI 的專業性和實用性給予了高度評價。
但也有不少用戶對隱私問題表達了強烈的擔憂。回顧 Meta 的發展歷程,曾多次因數據隱私問題陷入輿論風波,例如 2018 年的劍橋分析公司數據泄露事件,約 8700 萬用戶的個人信息被不當獲取和利用,這一事件嚴重損害了用戶對 Meta 的信任。此次 Meta AI 的推出,由于其需要收集和分析用戶大量的個人數據以實現個性化服務,再次引發了公眾對數據安全的高度關注。許多用戶擔心自己的隱私數據會被泄露或濫用,在社交媒體上發起討論,呼吁 Meta 加強數據保護措施。同時,Meta AI 在功能和使用體驗上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地域限制方面,一些地區的用戶反饋 Meta AI 的響應速度較慢,甚至部分功能無法使用;在功能層面,其圖像生成能力與專業工具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生成的圖像時常出現畫面細節模糊、元素邏輯不合理等問題,例如生成的人物手部結構扭曲、物體比例失調等,這使得其在圖像創作領域的應用受到一定限制。
在競爭格局方面,Meta AI 的推出,讓原本就硝煙彌漫的 AI 市場競爭愈發激烈。此前,Google 和 xAI 分別為其 AI 助手 Gemini 和 Grok 發布了應用,如今 Meta 的加入,使得巨頭之間的博弈進入白熱化階段。Google 的 Gemini 憑借強大的多模態處理能力,在文本、圖像、視頻處理上表現出色,能夠實現不同模態信息之間的高效轉換和深度融合,例如用戶輸入一段文字描述,它可以快速生成對應的高質量圖像和視頻內容。xAI 的 Grok 則以幽默風趣的對話風格吸引了大量用戶,在與用戶交流過程中,常常運用詼諧的語言和獨特的表達方式,為用戶帶來輕松愉快的交互體驗。相比之下,Meta 想要在這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面臨著巨大挑戰。不過,隨著 Meta 計劃投入 650 億美元擴展 AI 基礎設施,未來其在模型優化、功能拓展等方面或將持續發力。這筆巨額資金將用于搭建更強大的算力集群,提升數據處理速度和模型訓練效率;吸引全球前列 AI 人才,組建豪華的研發團隊;開展前沿技術研究,探索 AI 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領域的深度應用,例如開發基于 AI 的沉浸式虛擬旅游體驗、智能增強現實購物助手等創新服務,為用戶帶來更多顛覆性的產品和服務。這場 AI 領域的爭奪戰究竟鹿死誰手,值得全球科技愛好者和行業觀察者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