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碳捕集商業化首航觸發規則重構
中遠海運公司“新福州”輪成功加裝了胺法碳捕集系統,實現了單航次減少碳排放1800噸,且其處理成本較傳統岸基處理系統低了37%。這一突破性進展標志著船舶碳捕集技術的商業化邁出了重要一步,為航運業的減排目標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為了配合船舶碳捕集技術的推廣,國際海事組織(IMO)緊急修訂了《船舶碳捕集技術導則》,提出了新的要求,確保捕集率達到85%以上,并要求碳捕集過程中的封存驗證可追溯。這一修訂使得航運公司在實施碳捕集技術時,必須更加注重技術的可操作性與驗證性,確保其在減排過程中發揮實際效果。
在這一進程中,新加坡港作為有名的綠色港口之一,率先試點了船用CO?液態裝卸系統。這一新系統為航運業的脫碳提供了歷史性分流的機會,利用液態二氧化碳的低溫性質,可以更加高效地儲存和運輸捕集到的碳,進一步推動航運業的低碳轉型。
與此同時,全球航運巨頭馬士基宣布暫停甲醇燃料船訂單,轉而投資于碳捕集技術的改裝。這一決策反映了航運行業在實現碳減排方面的深刻變革。甲醇燃料作為一種替代燃料曾被看作是航運脫碳的重要方向,但隨著碳捕集技術的成熟,越來越多的公司選擇將其應用于現有船舶的改裝上,利用捕集系統直接減少船舶運營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
船舶碳捕集技術的商業化不僅為航運業的減排目標提供了新的路徑,也意味著航運行業將進入一個全新的綠色發展階段。隨著技術的逐步完善和國際規則的不斷更新,船舶碳捕集系統的應用將更加普及,為全球航運業的低碳轉型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這一變革不只限于行業內的技術發展,更將推動全球碳減排目標的實現,推動各國在氣候變化應對方面采取更加積極的措施。